配资安全的平台
你的位置:配资安全的平台_全国安全配资平台_正规股票配资公司 > 配资安全的平台 > 线上配资开户 以一当十乃亡国之道,多强格局下的博弈,以及春秋吴亡越兴启示录_楚国_吴国_夫差

线上配资开户 以一当十乃亡国之道,多强格局下的博弈,以及春秋吴亡越兴启示录_楚国_吴国_夫差

发布日期:2025-04-04 21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线上配资开户 以一当十乃亡国之道,多强格局下的博弈,以及春秋吴亡越兴启示录_楚国_吴国_夫差

吴、楚间夹着必争之地“江淮地区”,两国在此长期拉锯,但是势均力敌,谁也无法取得关键性突破。

所以吴人想扩张,只有两个选择,北面诸侯林立的华北平原,以及南方百越杂居的浙闽丘陵。

一、伯举之战

从历史的角度看,吴国早期数代君主坚持了“北和诸侯,南吞百越”的战略。

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,在历经寿梦、诸樊、余祭、余昧、僚五代君王后。

吴国在文化血缘上基本被中原接纳,成为了“诸夏”之一,南方的扩张也比较顺利。

于越部落虽然在楚国的扶持下,逐渐改组为分封制国家,但基本被赶出了肥沃的太湖平原。

以上内容前两个视频已经讲过了,这里不多赘述。

展开剩余91%

时间到了春秋晚期,第六代吴王阖闾即位后,情况开始发生变化,楚国出问题了。

首先是连出昏聩之君,例如好色成性的楚平王,亲近奸臣费无忌,强娶儿媳妇。

最后的结果是引发内乱,太子流亡,大夫伍奢全家除伍子胥逃亡外,全部遇害。

伍子胥像

楚平王之后是楚昭王,这是一个明君,不过他继位时还不到十岁,长期被架空,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

这种情况下,你肯定不能指望楚国内政有多清明,而混乱的内政,肯定也会影响到外交。

公元前509年,唐、蔡两国君主作为附庸,向楚国进贡美玉和骏马。

根据《左传》记载,大臣子常看到了也想要一份,唐、蔡两国拿不出来,结果:

“子常欲之,弗予,三年止之。”

相当于和楚国睦邻友好的两国君主,无理由被扣押了整整3年。

以至于蔡侯将之视为奇耻大辱,费尽周折回国后,将玉丢入汉水,发誓道:

“余所有济汉者而南者,有若大川!”

然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晋国当人质,改换门庭,四处活动,拉拢各诸侯国共谋出兵,报仇雪恨。

晋国和楚国本来就是战略敌人,于是乘此机会,在公元前506年组织了召陵会盟。

按照典籍名单,晋、齐、宋、蔡、卫、陈等17国集会于此,共谋伐楚大计。

那么这段时间吴国又在干嘛呢?在挖楚国的墙角。《左传》记载公元前508年:

“桐叛楚,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。”

桐国和舒鸠本来也是楚国的附庸,他们突然叛变的原因史料上没有记载。

事实就是,这两个小国将楚军引入吴军的伏击圈,楚国大败,丧失了大别山以东的势力范围。

讲了这么多,其实只想表达一个观点,当时的楚国,因为外交失误,在国际上已经相当孤立!

后人常常只记得伍子胥和孙子运筹于帷幄之中,连战连捷攻入楚国国都的辉煌,但吴国并非孤军作战!

现代出土的《清华简》补充了很多《左传》中没有记载的细节,所谓:

“晋与吴会为一,以伐楚,门方城。”

也就是说,召陵会盟后,17国联军一鼓作气,与刚刚在桐国设伏,大获全胜吴军合力攻破楚长城。

随后晋国出于自身考虑,暂时退出了战争,吴国则联合唐军继续进攻。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柏举之战!

孙子与伍子胥采用了“舍舟于淮汭”的奇袭之计,几乎将楚国逼到了亡国边缘!

综上所述,大家可以看到,如此伟大的胜利,吴人的善战固然很重要。

但更重要的是,楚国因为自身的失误,在国际上陷入了“以一当十”的外交困境。

反观吴国,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,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,最终“联众击寡”打败了敌人。

战争的谋划并不仅仅在战场上,再能征惯战的国家,也难以抵挡众怒。

二、战略

柏举之战结束后,吴国的地缘结构得到了巨大改善。

根据史料记载,战后吴军甚至于推进到了番邑,大家就是今天的鄱阳县一带,楚国被迫迁都。

相当于整个江淮地区都被吴国控制!

如果大家看过上一期视频,应该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,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。

楚国可以说已经丧失了继续与吴国对抗的资本。

然后就在这关键时期,吴王阖闾为稳固后方,南征越国,居然被打伤致死,夫差继承王位。

接下来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为报国仇家恨,吴国很快发兵征讨越人。

可就在战争即将胜利时,夫差又放了勾践一马,卧薪尝胆的故事由此而来。

按照现代比较流行的评价,夫差纯属是飘了,自我感觉良好,听不进别人的意见。

不过出土的清华简中,有一篇《越公其事》,补充了很多细节。例如夫差在考虑如何处理勾践时,说到:

“自得吾始践越地,以至于今,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。”

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中,吴军虽占上风,但因为越人的拼死抵抗,伤亡非常大!

越军残存的兵力也不是常见史料中的5000人,而是8000人。

再打下去,万一翻车怎么办?伍子胥本来是坚决要消灭越国的,听了夫差的分析:

“申胥乃惧,许诺。”

事情到此为止,你也不能说谁昏庸,君臣间也没有爆发严重冲突。

真正的大问题出在夫差取胜回国之后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:

“七年,乃兴师伐齐。”

齐国此时正在爆发内乱,战败,然后:

“九年,为邹伐鲁。”

鲁国臣服后:

“十年,因伐齐而归,十一年,复北伐齐。”

又过了两年:

“十三年,吴召鲁、卫之君会于橐皋。”

这种频率,恨不得是年年出兵北伐了,至此,吴国的战略方向彻底转变,北进中原成为主流。

对于这种情况,伍子胥是非常忧虑的。例如《史记》记载他劝吴王夫差:

“越在腹心,今得志于齐,犹石田,无所用。”

吴国真正的心腹大患是越国,现在天天北伐,跟齐国打仗,就算打赢了,又有什么好处?

君臣之间因此爆发激烈冲突,后来伍子胥被赐死。他扬言,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,我会亲眼看着吴国灭亡!

这里还要补充一个背景,按照《吴越春秋》的说法,那段时间:

“连年不熟,民多怨恨。”

也就是说,吴国是在遭受连续自然灾害的情况下,不断挑起与北方诸侯的战事的。

三、联众击寡

吴国的征战,从战术上看,有胜有败,总体而言,获胜的次数要多一些。

鲁国基本臣服,齐国遭受重大损失,连晋国也有让步的意思,其他小国更不用说。

吴、晋黄池会盟

这从《史记》中记载的黄池会盟就可以看出来了,所谓:

“十四年春,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,欲霸中国以全周室。”

问题是,这是要付出代价的,原先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吴国,逐渐变得极端孤立。

典型案例,可以参考吴王夫差十三年的“子贡乱五国”。

当时齐国要进攻鲁国,孔子为了保卫家乡,派出弟子子贡去当说客。

子贡先是利用齐国的内部矛盾,说服将军田常故意打一场败仗,以削弱国内权贵的地位。

那怎么打败仗呢?败给鲁国是不太可能的。

于是子贡又跑到吴国给夫差带高帽子,劝他出兵北上,打击齐国,争霸中原。可是夫差担心背后的越国偷袭啊!

子贡说没问题,我探探虚实,然后见到了勾践,劝他这时候忍一忍,姿态放低点。

吴国解除了后顾之忧,果然北上。

结果子贡又跑到了晋国,便宜不能让吴国占了不是?得劝晋军设埋伏。

等吴军打败了齐军,疲惫不堪,再乘虚而入,一定能歼灭其精锐。

最后的结果是,鲁国幸存了下来,齐国打了败仗,但是很满意的撤兵了。

晋国重创了吴军,削弱了夫差的实力,越国则养精蓄锐,看了场好戏。

《史记》曰:

“故子贡一出,存鲁,乱齐,破吴,强晋,而霸越。”

所以,吴国并非是突然间败给越国的,夫差的精锐之师和多年积蓄的国力,很早就在中原遭受了巨大消耗。

勾践的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,很大程度上也是“联众击寡”,利用了敌人的失误。

正如《吴越春秋》提到的,越军讨伐吴国时,已是:

“吴国困不战,士卒分散,城门不守。”

吴国之败,和楚国其实没什么两样,“以一当十”下,再善战也是双拳难敌四手。

从古至今,人们往往喜欢传扬赞美以少胜多,以寡击众的奇迹。

但事实上,如果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历史环境下。

不管是柏举之战,或者是勾践伐吴,都是争取大多数势力的支持,以多胜少,联众击寡的结果。

像春秋时期这样的多强并立格局,四处树敌,以一当十,或许会因为国家善战,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胜利。

不过长远来看线上配资开户,大概率是会失败的,这样的案例古今中外都不少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配资安全的平台_全国安全配资平台_正规股票配资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